从宏观叙事到理性务实靠谱配资网站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吾人
素来有"科技春晚"之称的 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前段时间落幕了,今年的 CES 上,AI 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应用成为全场焦点,吸引了无数科技爱好者的目光,更让中国投资人纷纷涌入,成为这场"科技春晚"的重要参与者。
CES 2025 的舞台上,AI 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层出不穷。芯片巨头们纷纷亮出新招,英伟达发布了基于全新架构的 RTX 50 系列显卡,AMD 推出针对 AI 市场的 Ryzen AI 系列处理器,英特尔也宣布其先进制程处理器即将量产。与此同时,智能汽车、AI 眼镜等新兴领域也大放异彩,索尼与本田的电动汽车、丰田的未来城市计划,以及众多 AR/VR/XR 设备的展示,都让人们对 AI 的未来充满期待。
这场科技盛宴不仅展示了 AI 技术的前沿进展,更揭示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从技术层面看,AI 正从模型训练向推论、代理与实体等领域拓展,端侧 AI 的商业落地时机已然成熟,智能硬件与云端大模型的融合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在产业生态方面,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新活力,科技创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
对于投资人而言,CES 2025 不仅是观察科技趋势的窗口,更是寻找投资机会的绝佳契机。AI 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为相关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高性能 GPU 到智能汽车,从 AI 消费电子到人形机器人,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孕育着无限可能。
飞往美国的 AI 投资人
"这段时间在去维加斯的飞机上要是没碰上几个熟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 AI 投资人了。"
前不久,2025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 ( CES 2025 ) 在素有"赌城"之称的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毫无疑问,AI 又成了本届 CES 的焦点。
芯片巨头下场角逐,大厂光环的加持下,新品备受关注。
英伟达在 CES 2025 上发布了基于全新 Blackwell 架构的 RTX 50 系列显卡。其中高端型号 RTX 5090 拥有 920 亿个晶体管,可提供 3400 TOPS 的算力,售价 1999 美元。英伟达 CEO 黄仁勋还透露,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 Grace Blackwell NVLink72 的巨型芯片,将使用 72 个 Blackwell GPU。
AMD 则推出了针对 AI PC 市场的 Ryzen AI 系列处理器,以及面向游戏玩家的 Ryzen 9900X3D 和 Ryzen 9950X3D 处理器。AMD 表示,看好企业用户对 AI PC 的换机需求。
英特尔方面宣布,其 18A 制程的 Panther Lake 处理器将于 2025 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除了 AI 芯片,这场"科技春晚"上,电车和 AI 眼镜也成了新宠。
极氪带来了 001FR、009 光辉、MIX 三款车型,以及多项自研核心技术;丰田的演讲围绕其在日本建设中的 Woven City 展开,计划在该城市开展包括无人机、机器人、商业火箭在内的新产品实验,并且宣布与英伟达达成合作,将采用英伟达 Drive 芯片与软件。
索尼与本田的合资企业推出了电动汽车新品牌 Afeela,并公布首款车型 AFEELA 1。该车型预计今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正式销售,2026 年中期交付,起售价为 8.99 万美元。
AI 眼镜相关的展示也吸引了大量的目光,据统计,本次 CES 共有约 45 家 AR/VR/XR 领域的参展商,包括雷鸟、Rokid、李未可、XREAL 等品牌。
一位参展的投资人表示,"我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了 CES,尤其能够感受到中国品牌越来越成熟和快速的发展,不管是整体展台的规模还是展品的水平都和国际品牌不相上下。这几年中国品牌的出海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认为这种大型展会上看到的我国品牌的实力,也会为其他中小型企业出海做出背书。"
这场非常热闹的"科技春晚"也给今年 AI 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灵感和启示。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AI 正由模型训练向推论、代理与实体等领域拓展,实现多种新应用。例如,英伟达在 CES 专题演讲中发布新款 GPU,并强调 AI 形式将由生成式 AI 扩展至代理式与实体 AI。代理式 AI 作为更先进的 AI 工具,能够理解指令、拆解成多项任务,并善用工具给予高效率回应。
同时,AI 处理将继续向边缘迁移,赋能并增强 AI 为先的体验,端侧 AI 商业落地的时机已经成熟,整个市场有望迎来全线爆发,从手机、PC 到可穿戴设备、汽车,端侧 AI 正迅速走向商业化,并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在 CES 上,不少厂商强调自家产品能与更多品牌和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让消费者在家里、车里、办公场所都能享受无缝式的 AI 服务,AI 硬件与云端大模型的融合成为重要趋势。
在产品创新方向上,智能汽车领域的创新尤为引人注目。
CES 上展示的友达次世代智能驾驶舱,以透明界面集成仪表板、中央控制与副驾显示器,提供清晰的车外视野并显示汽车状态、导航与即时路况,展现了智能汽车在人机交互和信息展示方面的进步。
产业生态方面,CES 所展示的科技趋势表明,制造企业正通过 AI 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企业在细分市场形成优势,大型企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生态。
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新活力,自主品牌则依托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科技创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打造开放生态转型,技术开放、标准统一和资源整合成为产业生态建设的显著特征,如 LifeSmart 的智能家居生态等都体现了这一趋势,推动着整个 AI 产业生态的加速整合与开放。
从市场与投资机遇来看,CES 展示的科技趋势为 AI 产业未来数年的发展描绘了明确的蓝图。
GPU 需求随高性能而增长,帮助用户改善成本结构,基于此,近期 CES 新品主要为显卡,华硕、微星、技嘉与双鸿等企业将受益。上银、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厂所罗门与全工厂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广运将受益于 AI 机器人等应用。
此外,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国产算力产业链和端侧 AI 方向也将迎来更多的投资机会,AI 消费电子已进入高速成长期,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带动全球数字经济与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AI 这一年
没有人比投资人更能感受到 2024 年 AI 赛道的变化。
"投资人从热情变得谨慎,项目从宏观叙事变得垂直和务实。" Emma(化名),一位科技投资人这样总结道。
在项目与创业的角度,我们看到了 AI 技术不只是纸上谈兵,更是切实落到了应用层面。比如,AI 搜索的火爆。百度的文心一言、腾讯推出 IMA、以及月之暗面的 kimi,都被广泛应用。一位设计师就表示,自己现在几乎不用传统网页的搜索了,"工作的事情上设计网站,工作之外的事情用 AI 搜索代替。因为 AI 搜索省去了二次、三次链接的过程,会直接给出答案,非常高效。"
应用层企业的增加与 AI 技术的成熟有直接关系。2024 年大模型创新持续加速,架构优化和融合迭代成为主流。AI 大模型不仅在文本生成领域表现出色,还在多模态理解和生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视频生成和空间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推理能力的提升成为 AI 技术发展的关键,倒逼计算和数据基础设施的重大变革。多模态技术的融合也成为 AI 发展的新热点,所以 AI 下游产品在消费电子与电商平台的表现各异,AI 大家电规模居首但同比下降,AI 手机销售额有增长且功能优化提升用户体验,AI 笔记本电脑增速最为迅猛。
而 AI 应用非常广泛的智能驾驶赛道,投资事件数量和金额总数也备受瞩目。
赛道上的明星企业,比如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标志着行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公开数据统计,2024 年第三季度自动驾驶赛道发生 11 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达到 249.41 亿元。
人形机器人也成为了 AI 赛道新的细分热点,千亿级市场吸引大量资本涌入。2024 年,85 家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中已有 23 家公司获得融资,总额超过 30 亿元,其中估值过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也出现了两家。
纵观整个 AI 产业生态,已经呈现了初步的"马太效应",资本更青睐热点赛道和高成熟度赛道。投资事件数虽同比下降,但融资总额增加,这也反映出机构更加谨慎的理性态度。
2029 年,整个 AI 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大关,可能会提前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 2030 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 10000 亿元的目标。
目前,AI2.0 正处于爆发前夜,随着大模型的持续优化与推理成本的降低,各行业都将感受到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颠覆影响。AI 并不仅仅是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提升将促使 AI 应用的广泛落地,国内 AI 硬件整机厂的单机价值量大,受益逻辑直接。
谁是下一个 GPT
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在押宝,自己的细分赛道能跑出下一个 ChatGPT。
从今年 AI 的热门议题来看,具身智能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大热赛道。
2024 年,具身智能从模块化的 AI 算法集成逐渐转向大模型驱动的统一技术框架,实现了通用性和泛化性的显著提升。早期,通过集成多个"小模型"并结合人工介入,机器人能够根据场景或用途按需调用模型来完成任务。例如,在视觉层面,目标检测算法被用于识别物体;在控制层面,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和形态计算等传统机器人学习技术让机器人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这些技术的突破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市场应用层面,具身智能灵巧操作大模型在工业、医疗和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制造业,灵巧机器人承担了精细装配、质量检测和智能决策等任务,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在手术辅助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提升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康复效果;在家庭服务领域,灵巧机器人有望成为家庭中的"伙伴",提供更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资本对具身智能领域的追逐也达到了新的高度。2024 年,中国具身智能领域记录了 38 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达到 51.1 亿元人民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2025 年,具身智能的发展脚步将进一步加速。从技术成熟度看,3D 视觉和触觉感知能力将显著提升。视觉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主要感知能力,3D 视觉感知将进一步增强机器人对环境和物体的信息获取能力,有助于对场景应用的全面识别、检测和探索。
大模型的成熟也将继续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驱动。以大模型技术为基础,结合多源异构的环境感知数据,通过持续的迭代训练,机器人将形成对感知世界的经验认知与理解。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大模型基于多模态数据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推动机器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规划能力。此外,非 Transformer 架构的轻量化模型也在快速发展,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任务执行提供低算力、多模态、跨平台的高效支撑。
多种机器人载体形态将共同发展,除了人形机器人,协作机械臂、移动操作机器人、仿生灵巧手、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多种机器人载体形态将满足不同场景和任务的需求。在特定的细分场景中,如工业生产、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物流配送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展现出更大的应用价值,为行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此之上,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一个前沿的应用,也会备受关注。
人形机器人在商用服务和特种应用领域有望实现小规模商用落地,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同时也为运营企业带来新的消费流量。这些趋势不仅展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前沿进展,也预示着该领域在未来将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实用化的应用场景。
2025 年这场"科技春晚"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存在感越来越高,未来,AI 投资将会持续火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吕敬之靠谱配资网站,36 氪经授权发布。
下一篇:没有了